亲,欢迎您来到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测试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2016华夏神经病学论坛——脑血管病专场

字号:
+-14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吉训明教授就远隔缺血适应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了介绍,缺血适应根据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不同时期的运用分为缺血预适应、缺血期、适应缺血后适应三种。其中远隔缺血适应通过对器官的短暂非致死性缺血刺激, 能提高与其远隔的重要器官抵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远隔缺血适应主要通过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系统性全身反应等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具有更为广阔的临床运用前景。吉训明教授的团队长期致力于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在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临床转化的专利项目,并将远隔缺血后适应用于临床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烟雾病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脑保护治疗,有效的减少脑梗死发生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QQ图片20161117142542.jpg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杨旗教授就脑血管病的影像学应用进行了介绍。影像学检查对于脑血管病诊治至关重要!通过CT一站式技术(4P)、MRI多模态不同序列技术评估大血管、微循环可以获得脑缺血时的脑血流情况、脑组织细胞功能以及脑组织结构的综合信息。尤其高分辨核磁黑血血管影像技术在动脉管壁结构、动脉粥样硬化性质、颅内动脉狭窄病因诊断以及静脉系统血栓的诊断方面最前沿的应用,为解决临床问题所提供的有力支持。

QQ图片20161117142557.jpg

  安贞医院神经内科毕齐教授心脑血管病抗栓治疗安全性探讨进行了介绍。从神经科和心脏科抗栓治疗安全性相关研究提示:临床需要遵循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管理指南溶栓抗栓流程;TIA/轻型卒中发病24h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并未增加颅内出血风险;早期启动抗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证据较少,部分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后,与标准抗栓相比,24小时之内启动抗栓治疗并不会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中平均每年约0.6%~1%并发颅内出血,这是抗凝治疗最大的顾虑。如果发生颅内出血,是否需要重启抗凝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缺血性卒中/TIA为缺血和出血事件的高危人群,此类4年内再发非致命性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近3倍,再发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倍,此类患者使用抗栓药物需要格外谨慎。而合并脑叶出血或脑淀粉样变性的患者抗凝治疗相关脑出血再发风险高于血栓栓塞事件,因此,此类患者不考虑重启抗凝治疗。目前推荐重启抗凝治疗的时机应该在出血事件发生10w以后。

QQ图片20161117142613.jpg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焦力群教授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过去谈到今天,并展望了未来介入治疗的设想。对于中国人高发的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SAMMPRIS试验虽然指出了强化药物治疗的地位,介入治疗仍然是临床无法回避的问题。回顾介入治疗走过的历程,结合宣武医院牵头的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CASSISS研究给予了我们许多思考: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不仅从安全角度对临床介入中心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病人的精挑细选更强于经验决定。对于颅内动脉狭窄,不仅需要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价,更需要对颅内动脉局部斑块结构形态、局部脑血流特征、狭窄动脉下游灌注、脑组织代谢、治疗效果甚至基因多态性等进行全面评价。未来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更多是基于精准的评价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选择。

QQ图片20161117142628.jpg

  河北省人民医院吕佩源教授就脑血管病的血流与代谢的专题进行了分享。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四方面的因素。脑血流及代谢对缺血的代偿分为脑血液动力学代偿期、脑血流储备期、脑代谢储备期、梗死期。正常血流,星形胶质细胞保持丰富的ATP供应能量,神经细胞也有充足的ATP参加能量代谢。脑血流与代谢确定了脑缺血半暗带与第一时间救治的理论基础。通过多模态技术(如CT灌注、MRI灌注、3D ASL技术、PET、PET-CT、PET-3D技术)评估缺血脑卒中血流及代谢影像学特征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QQ图片2016111714264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