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组
脑血管病专业组
脑血管病专业组是神经内科重点学组和专病诊疗中心,是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基地、国家卫计委脑防委首批高级卒中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的主要组成部分,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单位,。
脑血管病专业组的发展是神经内科几代人努力的结晶,50~60年代探索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出版中国第1部《脑血管造影术》,同期完成了中国首例脑血管造影;70年代发展脑血管病相关技术,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的医院,1979年由肖镇祥主任主编并出版中国第1部脑血管病专著-《脑血管病学》;80年代,开始开展国际合作,孟家眉教授设计的“北京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的资助,并争取到世界实验室老年疾病流行病学研究MCD-5项目,是我院开展跨国研究的先驱;90年代,注重脑血管疾病的整体化防治,开始组建卒中单元;2000年以后,加强了脑卒中防控体系整体化建设,期间贾建平主任完成中国最大数量的动静脉溶栓对比研究,开展中国最大规模的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贾建平主任编写了我国第1本《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指南》;2015年,由国家卫计委脑防委授牌,成为我国首批高级卒中中心,同期,加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为首批综合卒中中心。打破原有卒中救治分科诊疗的壁垒,建立科学、有效的卒中多学科合作组织构架,为患者提供最优个体化卒中救治方案,提高卒中急性期全流程整体救治水平。
脑血管病专业组有完善的脑卒中医疗服务体系,种类齐全的教育培训项目和数据管理系统。
医疗服务方面,建立有从门诊、急诊到体检中心的多种就医通道,患者可以通过这些就诊平台进入院内脑卒中专病诊疗平台进行救治。脑血管病专业组设有标准化的脑卒中专科门诊:卒中二级预防门诊、脑血管狭窄门诊、脑卒中卒中筛查门诊和眩晕门诊,每年接诊30000余人次;自2001年起,建立急性脑梗死溶栓绿色通道,自建立初始至今,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完善团队建设,组成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介入科等多学科合作的卒中急救团队,采用组织化精益化管理模式,与120急救中心密切合作,实现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无缝连接,可采用多种血管开通技术: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内成型术、动静脉桥接治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全力保障DNT时间达标,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比例,每年绿色通道接诊患者1500,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200例。专业组设有独立的、设备完善的多类型卒中单元病房,拥有床位63张,每年收治患者3000例,血管造影近1000人次,支架200余例。多学科联合的脑血管病联合查房是脑血管病专业组的诊疗特色之一,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血管超声科和神经影像科联合讨论,对各种复杂类型的脑血管病进行评估、诊治、随访。脑血管病专业组对于病例书写进行标准化培训,目前运行脑血管病电子化结构化病历,实行信息元素化,在卒中单元、门诊、急诊均顺利投入使用,并作为我院HIMSS 6级评审检查的重点科室,顺利通过评审。
教育培训是专业组的主要任务之一,每年承担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内科技术培训班,教育部全国继续教育脑血管病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班,首都脑卒中病例讨论会(CSC),每年培训人数近2000人次。承办多项脑卒中专业大型会议,涵盖脑卒中标准化治疗、卒中中心建设、绿色通道经验交流、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北京市范围及全国巡讲。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中心定时召开脑卒中质控会议,综合多家医院神经科专家之力,不断监督北京市不同层级医院脑卒中患者诊疗过程中质量控制,并持续改进。同时注重科普宣传及公众健康教育,社区义诊及讲座、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老年大学、和健康巡讲,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
脑血管病专业组关注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注重科研和人才培养。脑血管病专业组梯队包括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6名。目前宋海庆主任为专业组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多元化的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特别是新技术创新、卒中组织化管理,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主持完成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宣武医院神内认知团队核心成员,主要负责流行病学和影像学研究工作。2014-2015 年赴特立尼 达和多巴哥参加中国医疗队,主要负责在当地最大公立医院(圣费尔南多总医院)建立神经学科体系。先后 发表 SCI 文章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 4 篇),参编专著多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目前参研国自然基金项目两项。 专业组承担多项临床研究及药物试验,与MUSC卒中中心等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