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您来到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测试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精彩回放】2017华夏神经病论坛--主会场论坛

字号:
+-14

  1.医学的系统论与整合观 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院士

  樊代明院士在演讲中分别介绍了空间健康学、人间健康学、时间健康学,并就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医学与自然的关系、医学与谈话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系统论,医药产业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人在空间中不断的发生位移,人的健康也与我们所处的空间密切相关。人也是一个空间,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生命的本质是是信息和能量。人的健康也在随时间变化之中,上一刻的健康状态并不必然提示下一秒的健康或疾病。医学里面包含科学,但不仅仅只是科学。科学方法在医学研究中间是具有局限性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沉溺在微观世界。人的生命与健康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改善自然环境,可能对人的健康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学科,人又组成了社会,医生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一个社会群体,要学会说话,好的交流可以助力医疗产生更好的主观效果。现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但是缺乏一个医学整体观,一切和医学有关的各领域资源都应该整合。转化医学是一条路,循证医学是路缘,精准医学是路标,而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盘就掌握在我们的医生手里。整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和必定选择。

  1.jpg

  2.医学人工智能进展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钢教授

  赵钢教授就人工智能的历史、应用及未来发展这三个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出现的10年以后,以Mc Carthy教授为代表的计算机专家,便开始了人工智能的尝试。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经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深度学习三个阶段,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依靠人工神经网络、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深蓝”和“Alpha Go”等人工智能软件都已经击败了人类棋手,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从应用场景来看主要分成了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药物挖掘、营养学、生物技术、急救室/医院管理、健康管理、精神健康、可穿戴设备、风险管理和病理学共11个领域。但目前使用比较集中的热门领域主要包括:临床决策支持和临床辅助诊疗系统,手术机器人,新药研发以及患者和医疗机构管理。目前的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以“沃森”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各类医学读片大赛中崭露头角,和超声科医生、影像科、皮肤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医生进行了多次比赛交流,已具有相当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赵钢教授的团队也在着手研究脑膜炎辅助诊断决策系统。我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提出了发展战略目标,在2020年前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2025年前理论和技术务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30年前务必占据全球人工智能制高点。在国家对人工智能的大力支持下,其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也必将得到全方位的颠覆性发展。

  2.jpg

  3.脑网络组图谱及其在脑认知和脑疾病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蒋田仔教授

  蒋田仔教授深入浅出的为我们介绍了脑网络组图谱的研究背景、脑网络组图谱绘制、脑网络组图谱应用及未来研究展望。脑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如果想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就必须有一个脑图谱。目前人类脑图谱已经由早期的印刷版二维脑图谱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三维、四维脑图谱,甚至已经发展出包含群体解剖结构及功能信息的多模态脑图谱。但是,目前的脑图谱是依照大体解剖标志来划分的,很难与脑功能分区相对应。由于人脑在不同个体之间变异较大,脑区之间的边界及其复杂的联络关系难以确定。近年来,随着超薄切片技术、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的进步,以及活体影像采集设备、计算机图像和图形技术的发展,脑网络组图谱应运而生。脑网络组图谱是以脑网络为基本单元的组学。基于我们团队的长期研究积累,我们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而不是传统的形态信息构建脑图谱的新思想,建立了构建新一代脑图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脑网络组图谱比现有脑图谱既具有更精细的脑区划分,又具有不同亚区解剖与功能连接模式的全新活体人类脑图谱,不仅强调脑网络的连接的重要性,而且强调脑网络节点的重要性。脑网络组在面向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精准医疗、类脑计算和类脑智能系统设计以及脑机交互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发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会为脑科学和脑疾病及类脑计算和智能技术的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

  3.jpg

  4.The genetic landscape ofthe 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 墨尔本大学Ingrid Scheffer教授

  Ingrid Scheffer教授就发育性痫性脑病的遗传学研究做出了深入而详细的介绍。痫性脑病是指由持续反复的癫痫发作伴异常脑电活动导致进行性认知和行为全面发育落后等严重脑部疾患,特点为:存在持续或阵发异常的脑电活动;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在一种疾病中患儿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癫痫发作形式;发作频率较高;对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反应多不理想,发作完全控制率低;患儿多伴随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如精神运动发育迟滞、行为障碍等。发育性痫性脑病是指在痫性脑病的基础上,并发发育障碍的疾病。可在任何年龄起病,发育障碍可发生在痫性脑病之前、之后或同时发生。其病因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类。获得性发育性痫性脑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卒中、感染和缺氧缺血脑病。遗传性发育性痫性脑病的病因主要包括结构异常和基因变异。近来遗传学研究发展迅速,遗传学新技术的应用将对部分癫痫性脑病遗传病因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发挥重要作用。大量新的相关性基因突变及分子通路被发现,如钾离子通道和突触蛋白等。这些基因的发现使临床对的遗传学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遗传学病因研究对了解发病机制、基因分型、个体化治疗、预后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4.jpg

  5.睡眠的遗传分析 北京大学—饶毅

  饶毅教授介绍了睡眠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果蝇、鼠和人的睡眠机理。他指出现有的三种连接组学的局限性,如宏观的fMRI、微观的电镜、和介观的病毒注射或每2kb基因插入,介绍其实验室近11年来发展化学连接组方法(CCT),它基于分子生物学标记突触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相关蛋白,结合遗传操作手段,利用逻辑门的推理,发现和阐明结构和功能环路,提供研究行为和认知环的新途径。睡眠是与大家息息相关的行为,饶毅除用化学连接组学以外,还高通量筛选转座子插入的突变和化学诱变。他向大家展示了课题组发现的一系列影响睡眠行为的基因,包括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和以前从未在真核生物发现过的小分子等等,在基因敲除之后会影响睡眠的不同方面。课题组针对小鼠、大鼠乃至猴子也开展了这些基因对脑高级功能的研究。饶毅还介绍了其课题组通过分析人类家族性睡眠紊乱疾病、和全基因组扫描,发现影响人类睡眠的基因,并推动理解高等动物睡眠的分子机理。

  5.jpg

  6.中国第二次NCU调查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宿英英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宿英英教授介绍了中国第二次NCU调研,从调研目的、调研方法、调研结果和调研意义四个方面全面介绍,通过与世界各地以及2010年我国的第一次NCU调研数据比较,近10余年来,全国各地NCU组建与专业队伍发展迅速,2010我国的第一次NCU调查显示:神经重症工作正在稳步而有序地发展,但仍存在专业规范化程度不一、专业仪器设备配置不一、专业医护配备不一等诸多问题。第2次NCU调查(2015.10.1至2016.1.1)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具有专职医师负责的NCU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共收到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92家医院101个NCU提交的调查问卷。与第1次调查相比,中国的NCU数量仍在增加,仪器设施配置趋于完备,医护人员队伍继续壮大,但医护人员短缺、专业技能培训不够、部分仪器设备独立完成率不高等问题需要改进。此次调查为未来中国NCU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NCU发展与国家发展同步,需向质量战略和创新战略转移。

  6.jpg

  7.远隔缺血预适应的脑保护转化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

  吉训明教授介绍了宣武医院牵头开展的一项评估长期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训练对脑侧支循环的有利影响及潜在机制的研究,该研究发现,长期且规律地进行RIPC可促进脑侧支循环开放及血管重塑,此作用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及内源性内皮祖细胞增多有关。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在我国卒中患者中占56%(美国仅9%),国际上的观点是,手术或药物对预防这类患者卒中发生及复发的效果都欠佳。吉训明教授团队经过体外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人体试验逐步证实,远隔缺血预适应能提高重要器官抵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由此自主研发了首个安全阻断血流的仪器——缺血预适应治疗仪。之前发现RIPC提高脑细胞代谢效率,减少对血流的需求量,本次研究发现其促进侧支循环开放而增加脑血流量。目前全国近100家医院正在联合开展一项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Ⅳ期临床研究(RICA),旨在进一步证实远隔缺血预适应的治疗作用。该治疗仪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开展临床研究,已用于美国PICASO的研究项目中,旨在探索最佳应用方案。

  7.jpg

  8.数字驱动医疗进步---北京大学-张珏

  张珏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成立及概况,展示了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在生物电肿瘤治疗、口腔医学等离子体、功能成像、睡眠医学以及康复医学工程等领域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介绍了研究院如何以问题驱动的方式研究跨学科内容,如何以众多的基础学科,积极推动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等学科与生物医学,尤其是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具体到临床方面,张教授以脑血管病预测晕厥事件发生以及骨科手法复位教学为例,详实讲述了数字医疗如何推动临床诊疗模式的进步。他特别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以后,传统的临床诊疗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医生亦应掌握数字化时代利器,与时俱进。

  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