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您来到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测试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精彩回放|2020华夏神经病学论坛--卒中急救论坛

字号:
+-14

  2020年华夏神经病学论坛于2020年11月14日至28日以线下论坛及线上直播形式隆重召开,邀请国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为期14天的学术交流。

  论坛共开设1个主会场和28个专业论坛、7个特色论坛、6个国内外联合版块及3个培训工作坊,带来神经内科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丰富的学术内容。

  卒中急救论坛是每年华夏神经病学论坛的亮点之一,今年更是精彩备至、群英荟萃,引领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学术新思潮。

讲者荟萃

  在卒中急救论坛伊始,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为本论坛作出热情洋溢的致辞。吉校长对我国学者一年来在本领域取得的突破和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近年来中国卒中领域临床研究质量及数量的提升以及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表示赞扬,同时对我国脑血管病急救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寄予厚望。

20.jpg

  来自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陈涛教授为本场论坛带来精彩绝伦、妙语连珠的主持。

21.jpg

  与会嘉宾包括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的刘建民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脑科中心的Lin Longting教授、以及来自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马青峰教授和吴川杰博士。

  各位专家就卒中急救话题各自展开论述,带来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医学盛宴。下面我们就进行本次论坛汇报要点进行简要概述。

精彩回顾

  刘建民教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械取栓治疗

  刘建民教授首先回顾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发展进程。他指出,快速的血流重建始终是AIS治疗的核心,而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则是推动AIS治疗发展的根本动力。

22.jpg

  接着,他讲述了AIS治疗中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未来相关临床研究仍需开拓的方向,包括:

  1)取栓时间窗的再延长

  2)后循环介入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3)大血管以远的远端血管再通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4)低NIHSS评分或轻型卒中患者的取栓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5)低ASPECT评分患者的血管内治疗获益评估

  6)机械取栓时代是否应跳过静脉溶栓而直接取栓

  7)围手术期管理与预后的关系

  ... ...

  随后,刘教授就是否应跳过静脉溶栓而直接取栓的科学问题展开论述。结合其团队今年发表在NEJM上的多中心RCT研究成果即DIRECT-MT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研究结果、试验结论以及该研究所带来的临床指导意义展开了详细的阐述。(p4)

23.jpg

  最后,刘教授总结了DIRECT-MT临床研究成功的经验,并预测了AIS治疗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刘教授的发言使我们对AIS治疗发展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是使我们对AIS治疗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4.jpg

  Longting教授:CT灌注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对卒中急救的治疗方案进行选择时,影像学评估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LinLongting教授就CT灌注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话题,结合其所在的悉尼脑研究中心关于CTP对于半暗带及梗死核心定量评估的前期研究成果,讲授了CTP在AI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

25.jpg

  通过一个简单的临床实例,Lin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组织窗与时间窗不匹配时,CTP对于半暗带及梗死核心的评估对于治疗预后的重要提示意义。

  随后,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该中心此前对于梗死体积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卒中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该研究提示我们,对于梗死体积增长率的计算或可应用于醒后卒中的发病时间推算,或是辅助临床工作者合理预测抢救半暗带的剩余有效时间。

26.jpg

  马青峰教授:卒中绿色通道临床评估与决策

  马青峰教授首先强调了AIS治疗的个体化临床决策与卒中绿色通道的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结合具体情况评估获益和风险,让患者获益最大化,是卒中绿道评估的首要目的。

27.jpg

  随后,马教授分别就急性期溶栓及取栓影像学评估决策、不同类型再灌注治疗方案选择、静脉取栓及动脉内治疗时间窗、醒后卒中患者获益、超时间窗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控制评估、远程医疗指导作用等话题,结合最新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马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将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和最新指南推荐与实际临床场景相结合,针对不同类型卒中患者AIS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对于卒中绿道临床一线工作具有极强的临床实践参考价值。

28.jpg

  吴川杰博士:血管再通基础上的神经保护研究进展

  随着药物研发及支架技术的飞速发展,缺血性脑卒中从既往的“没治时代”,演变到前期的“溶栓时代”,再到如今逐步迈进“机械取栓时代”。技术的革新使血管再通成功率较前显著提升。但遗憾的是,患者的预后却与再通率不相匹配。吴博士还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非药物神经保护方法及其目前研究进展。最后,吴博士强调,对于神经保护方法的研究应涵盖卒中病程中的各个时期,包括再灌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血管再通后等时期,形成“三明治”样的保护结构。从而实现固定半暗带、减少微栓子、降低再灌注损伤的目的,对卒中患者进行多时期全方位的神经保护。

29.jpg

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为神经内科的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切实的临床诊疗参考思路以及深刻的临床研究启发。参会学者们对各位专家的汇报好评如潮并在线上评论区积极互动交流。最终,论坛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完满结束,希望来年可与各位一同再赴华夏盛宴!

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