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精彩回放-认知论坛|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夏论坛(2021)暨第七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年会——认知论坛
2021年11月21日上午,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夏论坛(2021)暨第七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年会-认知论坛在万众期盼中开幕。本次会议以线上形式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多位认知疾病领域知名专家,围绕认知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行了专业详实的学术汇报,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
认知论坛第一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魏翠柏教授和唐毅教授共同主持。
首位讲者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樊东升教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病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他围绕肌萎缩侧索硬化-额颞叶谱系疾病的认知功能损害为大家作了精彩讲解,重点阐述了ALS患者的认知行为评估,强调了前瞻性记忆可以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认知损害的早期筛查指标,爱丁堡ALS认知和行为检查2015中文版可作为ALS患者认知行为异常评估的有效工具。介绍了中国人ALS遗传背景与西方患者的明显差异,以及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型的丰富异质性。并就肌萎缩侧索硬化-额颞叶谱系疾病2017年修订版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ALS患者应常规进行额颞叶功能的认为行为筛查,为我们今后诊治这类认知障碍疾病提供了思路与建议。
第二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施炯教授,施炯教授是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认知障碍疾病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施教授就垂体腺苷环氧化酶激活多肽(PACAP)对慢性低灌注引起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保护作用进行了深入讲解,给大家带来了该领域最新前沿进展。施教授指出,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国际上认知障碍疾病机制及干预研究的热点,而慢性脑灌注不足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常见病理症状。PACAP是强效的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性痴呆小鼠脑中PACAP表达下降,突触可塑性下降。PACAP-1-38能够促进ITT22细胞中BDNF的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改善VaD小鼠突触可塑性,改善Va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施教授提出,PACAP及其下游化合物有望成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新的治疗靶点,突破目前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疗法匮乏的困境。
第三位讲者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中心贾建军教授,贾建军教授是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神经病学组副组长。贾教授就生物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AD)连续疾病谱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实系统的讲解,并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未来的临床及研究工作都极具指导价值。贾教授指出,AD发病是一个从病理生理改变到临床症状逐步出现的连续过程,生物标志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就可以被测定。贾教授对血浆和脑脊液Aβ42/40、Aβ-pet、血浆和脑脊液p-tau、t-tau浓度、大脑v-MRI等目前已知的AD主要生物标志物的来源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重点介绍了tau-pet、血浆p-tau 231等近年来新增热点生物学标志物。贾教授指出,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用AD的诊断,还可应用于AD的预测及分期,脑脊液核心生物标志物组合可预测4-6年的AD进展,血浆p-tau 181可以预测未来AD痴呆风险,重点介绍了中国学者贾建平教授在此领域的重要发现-血浆外泌体蛋白可提前预测AD。最后贾教授介绍了性别、空气污染、PM2.5指数等因素对AD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总结提出生物标志物在AD连续疾病谱中,对其预测、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都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位讲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张占军教授,张占军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脑认知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老年脑健康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健康与脑认知分会会长。张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北京BARBRI老年痴呆社区队列研究及应用。北京老年脑健康社区临床队列研究计划(Beijing Aging Brain Rejuvenation Initiative,BABRI)于2008年启动,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建成基于社区老年人群的脑老化与认知老化数据库,建立了中国人群的认知老化常模,揭示了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并系统阐释了轻度认知障碍及其高危因素脑损伤的不同特征。同时开发了电子化记忆门诊和痴呆风险筛查体系,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技术和便携式的应用载体,集合了丰富的测评工具集,通过定制优化的科学测评方案和提供分级的筛查测评,成为实现痴呆、认知障碍、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以及心血管、内分泌等慢病引起的脑功能损伤评估及干预的一体化平台。张占军教授的精彩演讲,让大家认识到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认知老化数据库建设在刻画认知老化过程、剖析痴呆症发展规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电子化记忆门诊和痴呆风险筛查体系的巨大应用前景。
认知论坛卫星会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武力勇教授主持。
卫星会讲者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周爱红教授,周教授是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理事,中华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务委员。周教授系统梳理了AD诊断标准的衍变,总结了AD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及最新进展。AD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脂酶抑制剂,及兴奋性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两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水平,单抗药物Aducanumab的上市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是全球首个和目前唯一一个针对AD明确病理机制的治疗方法。而非药物综合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最后周教授总结指出,AD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神经病理损伤可在临床症状持续年前10余年前甚至数十年出现,存在预防窗口,疾病预防关口应提前至青少年阶段。随着诊断标准的不断变迁,治疗理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早期干预是避免MCI进展为AD的关键。同时在未来的研发中,应积极探索联合治疗。
认知论坛第二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周爱红教授和王芬教授共同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的张建民教授,张教授曾任职耶鲁大学免疫生物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性靶点研究。张建民教授就iPS细胞分化神经元及类脑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张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传统药物筛选方法的局限性,而使用家族型和散发性AD病人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模拟阿尔兹海默式病(AD),构建带有疾病患者的遗传突变和相关疾病特性的干细胞库和类脑,建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有望开发出更安全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并有望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药物测试,实现精准治疗。张教授总结指出,iPS细胞分化神经元及类脑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中的作用是突破性的,颠覆性的。脑科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应与人工智能、医学工程、干细胞工程、基因编辑等领域进行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全新的颠覆性的技术。新型技术手段和研发策略将给认知障碍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刘勇教授,主要要研究方向智能脑影像大数据及临床应用,近期工作围绕利用多中心、大样本研究AD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异常表征开展,探索从多源高维异构脑影像中寻找AD影像学标记的方法。刘教授就人工智能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做了精彩汇报。刘勇教授提到了当前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智能医疗领域内如火如荼的发展现状,机器学习方法在医学图像上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但目前在脑疾病的脑影像数据上的研究与应用尚无重大突破。基于影像的人工智能在AD早期诊断及分期中具有巨大应用前景,未来有望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发现AD早期诊断的可靠标志物。科技改善生活,让我们继续期待AI技术在AD研究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第三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先念教授,张教授在大规模单细胞数据处理和算法开发上具有丰富的经验。此次会议,张教授就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疾病微环境中细胞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讲解。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可在单个实验中快速分析数千甚至数百万个细胞,研究人员将可以查看某种特定疾病的“罪魁祸首”的细胞,以及它们在微环境中如何与周围的其他细胞相互作用,甚至在这个神秘过程中涉及了哪些分子,来揭开个体细胞如何运作的精确机制。张教授指出单细胞技术的出现让测序技术从此进入了“高清”时代,人们不仅能全面理解同组织内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子特征,还能发现一些全新的细胞类型,特别是罕见却有重要功能的细胞。“高清”时代下,人们对生命系统和疾病的认知将显著提升,未来包括发育、再生、疾病、健康等研究都将从组织分辨率到单细胞分辨率的分子水平。这项技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认知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药物发现、疾病诊断和预防都将带来极大促进作用。
认知障碍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诊断及研究进展值得每一位神经内科同道加以关注和学习。本次华夏会认知论坛圆满闭幕,围绕着认知障碍疾病,多学科的专家教授交流介绍了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各项新成果和进展,提出了认知障碍疾病在早期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方面的广阔思路和前景。超过1万人在线收看本次认知论坛,会议内容收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